当前位置:[ 网站导航 ] 首页 > 亚健康 >

中医调治亚健康状态的原则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2-06-07 13:07:45 作者:百年养生网 出处:百年养生网

所在栏目:亚健康

中医药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养生保健。中医学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在长期生存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形成了体内阴阳气血消长的适应性变更,通过不断完善,形成了人体自身的生命节律。这种节律具有协调人体各种功能活动,保持机体正常生命规律的作用,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自我稳定的健康状态。

详解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表现症状,自测题,怎么调理,食疗药膳

中医学十分重视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变化是自然界阴阳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所致,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界四时寒暑阴阳消长的影响,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与自然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进行着自稳调节,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类要在自然界中健康生活,就必须认识、适应、掌握这些规律。因此《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预防和调治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则。

许多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正是由于人们逆时而作,生活无序,打破了人体自身的生命节律所致。《内经》从“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整体观出发,已认识到四时阴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荣枯生死,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调养原则,其核心和宗旨,即是把握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协调平衡。

顺应自然的目的是保持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协调,故调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不离乎阴阳的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例如,冬至一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一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正是因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规律,因此,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生。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谆谆告诫人们:“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对亚健康的预防和调养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昼夜晨昏、季节变化、日月运动、地理环境等不同情况,顺应阴阳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摄,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如此,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王波:长高贴敷方的配方与用法,功效与禁忌,长高,命门穴,生长激素

二、形神合一,心身并调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物质和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二是以精神情志为主的心理性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精神调养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则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内经》在继承先秦诸子养生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学历来重视精神调养在养生保健和治疗中的作用,认为只有精神与形体协调一致,才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形与神俱才可尽终其天年。此处所言之神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表现,狭义之神则是指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即“心藏神”之神,生命活动只有在心神的统帅协调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才能维持正常机能,并与外界变化相适应。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养生保健的目的不仅是使人的身体无病,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人的精神健康,从而实现形神的和谐统一。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由五脏所藏之精化生,属于五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正常表现。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会致病,且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协调脏腑功能,使人体达到自我稳定的状态,提高对疾病的防御、抵抗能力,增进健康。如果情感刺激超过了人的调节能力,就会引起阴阳气血失和、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

林洪生:沙参玉竹麦冬汤的功效与作用,做法,润肺,清肺,防肿瘤

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总是伴随着某些情绪的产生,外界刺激主要通过当事者情绪的波动,继而诱发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失调。当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导致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与行为的强化,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激因素,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入越来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状态与社会环境的诸多不适并由此产生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变化,影响人体自稳调节机制,导致平衡失调,这类心理和社会因素已成为导致各种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

对于亚健康的调摄,中医认为不仅要从生理机能方面入手,更重要的应从心理方面进行。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余闻上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若人能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精神活动,调节心理状态,避免外来不良刺激的干扰,则可保持机体内在脏腑气血的协调平衡。《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通过“志意”的自我控制能力可调和情志,使情志对外界刺激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既不过分激动,也不过分低沉,反馈作用于五脏的功能活动,保证脏腑安和,增强抗病能力。

中医学防治亚健康强调形神合一,心身并调,在精神调摄方面,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精神内守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学认为,调神贵在“心静”,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自然会有各种欲望,凡人不能无思,所谓“恬淡”是针对当今社会各种因素导致的心神易“躁乱”而言,中医主张适度用神,掘除各种妄念,不奢求浮荣,不为利欲所诱惑,“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百数”。强调了除躯体保健要在“未病”与“萌芽”期间即予以调治外,精神上同样要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健康状态,对于一切身名物欲应有所节制,不过多贪求嗜想,保证心志安宁。其次,要善于调养心神,人生在世,违乐之事常有,不必妄求事事如意,遇不欢之事,要善于解脱,身处逆境也应泰然视之。

(二)修德养性

人的情操是否高尚、性格是否豁达,直接影响情绪的变化,所以历代养生家均强调道德修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莫忧思,莫大怒,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所欲,勿涓涓怀忿恨”。日常生活中,应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学会调摄精神,平衡心态,培养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正确看待自己,正视现实,并且宽仁为怀,不生妒心,与人融洽相处,保持一种“恬愉”的心情,即《黄帝内经》所言:“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从而使个体达到身体、精神与社会环境的较好适应状态,使心身保持在最佳的健康状态。这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健康是保持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达到完好状态的核心思想是极为一致的,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控与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双方互相依存制约,消长转化,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张景岳也指出:“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均阐述了阴平阳秘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邪气)与人体正气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也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此可见,阴阳失调是导致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根本机制,是一切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与否,是中医考察和认识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的基本原则。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持人体的阴平阳秘。

对于阴阳失调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学一般调治原则为阳热实证选用寒凉食物或药物以制其阳,阴寒实证选用温热食物或药物以制其阴。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反之,若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须益阳以消阴;因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则须滋阴以潜阳。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张景岳在《类经》中对此注释说:“诸寒之而热者,谓以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热之而寒者,谓以辛热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余,乃真阳之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有余而寒,故当取之于阳,谓不宜攻寒也,但补水中之火,则阳气复而寒自消也”。这是对阴虚证和阳虚证所提出的调治原则。

中医学通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在调和阴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对于亚健康的调治,强调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首先分析和了解人体阴阳失调的具体情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正确诊断,在确定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状态后,选择药物或非药物等各种手段进行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中医调治亚健康和疾病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四、药食并用,补虚救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自调节、自平衡、自恢复、自建设的复杂功能反应系统,健康是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保持的一种“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摄身保健,则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起居不慎、劳倦、饮食不节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发生的根本病机,是各种因素所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通常情况下,人体具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康复的能力,但如果体内正气耗损严重,或感受的外邪较剧,则需要借助药物针灸等方法扶正祛邪,帮助机体恢复平衡状态。亚健康状态下,机体正气尚未受到严重损伤,邪气也较轻浅,此时,既可应用药物和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也可选用一些具有调理作用的食物辅助机体康复。

中医药主要利用中药的各种性味及配伍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补虚救偏,通过药物的偏胜来纠正亚健康状态下人体气血阴阳的偏颇以恢复正常平衡状态。人体的正常活动靠气血阴阳和各脏腑的功能维系,任何物质和功能出现虚损,均会影响人体健康,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中医应用药物进行修复。一般而言,气虚者益其气,血虚者养其血,阴亏者滋其阴,阳衰者助其阳,如此,则使阴阳和调,气血旺盛,经络通畅,脏腑坚固。另一方面使用药物,可以防御外邪侵袭人体,这类药物具有祛邪气、除瘴疠、避杀毒虫之功能,可以预防六淫之邪、疫疠之气的侵扰,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由于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中医学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更加重视采用食疗等非药物方法和手段调治。《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了食疗的重要作用,提示“未病”的亚健康状态应充分发挥各种食物的疗养作用。中医运用食疗的方法防治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认为“药食同源”,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一定的性味和作用,食疗正是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来达到治疗目的。但食疗与药物疗法的区别在于,药疗效果虽快,但药物偏性较大,味苦难吃,不易被人接受,亦不宜久服,而食疗如果配制得法,烹调有方,不仅能达到较好疗效,而且使人乐于接受,故中医主张“寓医于食”,根据不同的亚健康状态,选择具有不同作用的食物,或以食物为主,适当配伍其他药物,经烹调加工制成各种饮食,用以补偏救弊,恢复人体健康状态。

五、动静结合,持之以恒

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在具体方法上各有侧重,对于运动养生和清静养生存在不同的观点,老庄学派主张宁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者强调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中医学在继承先秦诸子养生思想的基础上,从人体生命活动中阴阳对立互根的角度出发,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人的生命活动与宇宙万物的变化一样,在阴阳对立和互根运动中保持着动静和谐关系,阴成形主静,代表人体中的物质结构,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代表人体的功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在生命体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始终处于一个依存互根、动静平衡的协调状态,正如《思问录》所云:“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王夫之《周易外传》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

中医学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据主宰地位,正是由于心神的统帅作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才能维持正常机能,并与自然界变化相适应。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养生保健首当养心调神,“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而调神贵在于“静”,《黄帝内经》就提出:“恬淡虚无”的摄身思想,通过静神,调摄情志,使精神专一,摒除杂念,使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但若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正如《吕氏春秋·达郁》所言:“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通过适当的身体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使气血畅达,同时,运动还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故历代医家均认为,在静以调神的基础上,适度运动也必不可少,《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名医华佗也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并创五禽戏以强身健体。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曰:“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对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在养生方法上应动静结合,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全站最热

  • [腹部疾病] 拉肚子拉水

    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关于拉肚子拉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本页包...

  • [杨奕] 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

    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包括完整目录、共计6大章,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以及自然疗法、反射区疗法、食疗等。另外...

  • [穴位] 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的规律是,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

  • [健康自测] 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

    手掌发黄,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贫血、慢性结肠炎等。但手掌发黄同样...

  • [健康图库] 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

    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图片所在的文章是: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何裕民讲淋巴瘤,癌,重压出的淋巴癌,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格式是JPG...

文章评论

深度资讯月榜

本类周榜

随机深度资讯

  • 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任何搜索引擎中搜索一下“ 百年养生网 ”即可快速到达本站。